這個國外的微信粉絲 做了個沒有信息流的公眾號
最近看到這么一個新聞:美國一個叫 “ Substack ” 的訂閱平臺, 付費用戶超過了 100 萬。本來差評君覺得這也沒啥,但發現它和微信公眾號有層奇妙的關系。Substack 創始人叫 Chris Best,據說他是張小龍的死忠粉,做 Substack 的靈感也是來自微信公眾號。
訪問:
阿里云超品周:1核2G云服務器0.26折起 秒殺價38元/年
巧的是,當初張小龍做微信的靈感是來自一個叫 Kik 的軟件。
這個 Kik 的創始人之一,正好也是 Chris Best。
這波啊,就叫互相學習,互相成長。
和公眾號差不多,當讀者在 Substack 上訂閱了某作者后,作者更新的文章會通過電子郵件發送過來。
所以 Substack 也被稱為美國版的微信公眾號。
只不過,這個平臺里的一些“ 公眾號 ”,是需要付費訂閱的。
這年頭花錢看電影還行,要是花錢看文章,可能不少人還不樂意。
但你別說,人家 Substack 從 2017 年推出,2021 年就有 100 萬人愿意付費看文章了。
今天差評君給大伙兒簡單分析下,這其中的“ 小秘密 ”。
就好比對胃口的 OnlyFans 主播,大伙兒愿意花錢去訂閱。
一個平臺有足夠優質的作者和文章,自然也有一大波愿意掏錢的讀者了。
說起來你可能不信,在這美國公眾號里寫文章的人,用“ 優質 ”形容都含蓄了。
他們有的是美國歷史學家,麻省理工教授,普利策獎獲得者,什么《 華爾街日報 》《 xx 時報 》的編輯更是占據了一大部分。
那有的差友可能有個疑問, Substack 憑啥能吸引這些作家入駐呢?
這就不得不提到,國外傳統媒體的編輯,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: 要沒飯吃了。
好比我們都在微博上吃瓜看新聞,老外獲取最新的消息, 也都是通過Twitter 和Facebook。
這就意味著,國外新聞媒體的官網是沒人逛,報紙也沒人買。。
加上疫情發生后不能亂跑,整個新聞行業只能說是吃了上頓沒下頓。
自然就有了一波嗷嗷待哺的編輯。
這時 Substack 找上門來了。
小老弟這個月沒多少工資吧?文章閱讀量還不如標題黨? 又被領導指指點點了?
要不抽空來我們平臺寫文章?
有人愿意付費看你文章,你就有錢賺。
舉個例子,你的訂閱費是 10 美元/月,只要 500 個讀者訂閱你,那你一個月就能賺 4500 美元。 ( 我們只提取 10% 的點 )
看到這有的人可能會說:
我不是傻子,我有實力為什么不自己寫博客賺錢,還沒人拿抽成。
話是這么說,但據差評君所知,一個人要寫博客賺錢可真不簡單。
自己搞域名,搞數據分析不說,你能保證寫了文章,就一定有人買單嗎?
但是加入 Substack ,它可以幫你 一條龍服務到位,排版工具、數據分析樣樣都有。
另外只要你實力夠強,被 Substack 認可,他們還會提前預付你一年的收入。
比如他覺得差評君不錯,等我入駐了,他會先給我 5 萬美金,等我有收入了再從里面扣。
要是差評君沒收入呢,那這 5 萬 Substack 自己認了。
除了能省去成本,保你不虧,Substack 還是關鍵時刻可以抱住的大腿。
創作者寫文章時,偶爾會遇到一些版權流氓,又或者是噴了某個無良企業后,會收到“ 誹謗警告 ”,要求刪帖。
遇到這種情況,很多人都不想惹是生非。
原本一篇有價值的好文章,可能就被這么嚇唬沒了。
但是入駐 Substack,它可以給你請頂級律師,分析案件,甚至白紙黑字寫明了 墊 付 10 0 萬美元都沒問題。
退一萬步說,創作者以后不在 Substack 寫文章了,讀者的郵箱地址也在他手里,也根本沒啥損失呀。
這種把編輯當寶貝兒子待的平臺,你說創作者不愿去,差評君都不信。
當然,國外其實有好幾個平臺和 Substack 類似,它之所以能 脫穎而出,差評君認為還有個關鍵因素——
去 TMD 算法。
在 Substack 的首頁,只有一個搜索框,一個訂閱榜、一頁精選文章。
和算法平臺不一樣,想看什么你得自己搜,平臺不會給你推薦個性化內容。
有的差友可能會說,不搞算法有啥好的,我就喜歡平臺把我喜歡看的 ( 小姐姐 )送到臉上來。
別急,大家不妨跟著差評君從另一個更熟悉的角度分析下:
平臺使用算法,真的好嘛?
對用戶而言,有了算法,平臺會投你所好,讓你方便刷到自己感興趣的品類。
但你可能沒發現,你接受到信息永遠只有那么一類,你看問題的角度也只有一種 ( 你自己喜歡的角度 ) 。
久而久之,你對事物的認識就會產生偏差。
舉個例子,食堂師傅知道你喜歡吃烤雞腿,每次去食堂,他都給你塞上烤雞腿。
于是你每天都吃, 你也很喜歡吃,更懶得去嘗試新的菜。
但你不知道, 食堂里其實還有更美味的獅子頭,啤酒鴨,臘香腸。
而你還以為烤雞腿是最好吃的食物, 產生了認知 偏差。
同樣,算法對創作者而言,有利也有弊。
先說利吧。
差評君有個表弟,三年前剛做自媒體時,在今日頭條和微信公眾號上投了同一篇文章。
在 公眾號上,他的文章 只有幾百閱讀量,和他寥寥無幾的粉絲數牢牢掛鉤。
但在今日頭條里,因為被算法推薦到首頁,文章獲得了幾十萬的閱讀量,粉絲也漲了幾千。
算法好就好在,它可能會挖掘一些有潛力的新人作者。
那這樣也有個弊端:
App 首頁只能出現那么多內容,為了盡可能被觀眾看到,每個創作者都必須順著 算法來做作品。
發微博帶的標簽比原文都長。
作品能短則短,節奏能快就快,生怕別人中途退出。
為了 引導三連,啥文章都能給你灌一口雞湯。
因為不這么做,數據就不好看,算法就會判定你的作品不夠優質。
別說被推薦了,不進你主頁,粉絲都看不到你的作品。
于是越來越多創作者,被迫成為了算法的奴隸。
這種趨勢下,人們創作時最關注的還會是內容本身么?
所以現在 Substack 說它拒絕算法,那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人們的加入。
當然了,差評君認為完全拒絕算法也不行。
適當用用算法推薦,對讀者、對創作者都有好處。
但平臺可不答應。
因為算法除了能綁住用戶,還能美其名曰“ 提供便利 ”。這么好的事情,怎么能適當用用?
這就出現一個的趨勢。
一個平臺通過大量的算法推薦內容,把用戶綁得牢牢的,其他平臺為了保護自己,也加入了算法機制。
就比如月活 12 億用戶, 在 訂閱制上走了很久的微信,也開始在公眾號內推薦內容,搞起了信息流。
以后 Substack 會不會也跟著微信的腳步,我不清楚。
倒是作為一個用戶, 我是不想看到所有平臺都去追尋算法,過度使用算法。
因為咱們天性懶惰,有人 把喜歡的東西送到臉上來,都很難拒絕。
可如果每個人都只看他們想看的、愿意看的、喜歡看的東西,這真的對嗎?
是,算法是科技發展的產物,是可以提供便利。
但濫用起來,它 TM 就是一個糖衣炮彈。
撰文:刺猬 編輯:小鑫鑫 & 面線 封面:萱萱
推薦
直播更多》
-
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 向Twitter發出收購要約
和外界預期的一樣,特斯拉公司 CEO 埃...
-
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 向Twitter發出收購要約
和外界預期的一樣,特斯拉公司 CEO 埃...
-
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廣達發布公告 配合防疫政策暫時停工
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廣達今(13)日發布公告...
-
英特爾公司宣布斥資30億美元 擴建美國奧勒岡州D1X工廠
英特爾公司宣布斥資 30 億美元,擴建...
-
莆田電信積極組織開展安全運營專項工作 強化員工安全意識
為全面落實穩字當頭、穩中求進的云網安...
-
精準落實優惠稅率 河北高企稅費減免超百億元
近日,記者從河北省稅務局獲悉,2021年...
資訊更多》
焦點
- 奇瑞新能源一季度達成50013輛銷量 實現255.4%同比增長
- 昆山重新調整劃定5個靜態管理區 延長靜默期7天
- 受蘋果用戶隱私政策調整影響 科技巨頭2022年營收將減少近160億美元
- 加快湖北數字化轉型 5G信息技術重塑制造業發展形態
- 斯坦福大學團隊發表論文 展示大腦運動皮層神經網絡如何實現新記憶索引
- 廣東首座華南唯一 廣州匯云數據中心入選2021年國家新型數據中心名單
- 慢性疾病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 低齡化趨勢明顯
- 消除線路施工安全隱患 智慧光網云守護系統成為工地“火眼金睛”
- IMT-2020推進組蜂窩車聯工作組第二十次全體會議 近日在線上舉行
- 氣候變暖將珊瑚推向耐熱極限 人工智能助力尋找耐熱珊瑚